年少成名,他被譽為“詩歌天才”,12歲受邀擔任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江蘇衛視“非常了得”等節目嘉賓,15歲出版詩集,17歲成為湖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全國一百多家媒體曾報道其詩歌才華和成長經歷。今年夏天,他高中畢業,被北京大學錄取。在巨大的光環下,王薌遠說:“我覺得現在自己就像是生活在一根細長的管子里,四周狹窄、封閉,但是心中又有一股力量希望能夠突破,沖出管口。我希望有一個全新的身份。”
最享受的是寫詩的過程
王薌遠的母親和外公外婆是土生土長的潛江人,每年寒暑假,王薌遠都會回潛江小住一段時間,今年也不例外。聽得懂潛江話、愛吃油燜大蝦和焌米茶的王薌遠算得上是半個潛江人。他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寫詩一直到現在,已經出版了《布袋里的信仰》《她們這樣叫你》兩本詩集。再加上沒有收錄進去的詩,算下來詩歌的總量已經超過了千首。
家庭的熏陶往往是影響孩子重要的一環。王薌遠的父親也是一名詩人,在王薌遠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常常在他面前作詩,帶領他暢游在詩歌的世界中。耳濡目染下,王薌遠上小學二年級便開始嘗試著寫詩,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詩歌創作生涯。
2010年是王薌遠人生中的巨大轉折點,12歲的王薌遠參加了廣東小學生詩歌節,同年5月,參賽作品《夏天到了,春天還沒來》被該活動組委會在微博上張貼出來,獲得了極高的贊譽,當時的王薌遠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網絡紅人。
“我真正享受的是寫詩的過程,那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沉溺在其中,傾聽自己的內心,享受與世隔絕的安靜。”“對于詩歌,印象最深的時候,是在寫不出來和才思泉涌這兩種極端的時刻。”王薌遠笑道。
回憶往昔,王薌遠十分懷念每天早晨父親騎車送他上學的溫暖時光,坐在自行車后座上,聽著父親點評他創作的每一首詩歌。“父親是一個對我要求很高的人,他希望我能夠做到完美。”每當父親表揚王薌遠,喜滋滋的心情可以持續一整天,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也是王薌遠愛上了詩歌創作的原因之一。
從略帶童趣天真的兒童詩到在詩中注入對青春的思考,王薌遠有著無比純凈的內心世界。詩人張執浩這樣評價:“他已逐漸擺脫了早期的混沌,走向了純凈和明晰,在詠嘆青春的同時,字里行間滲透著愛的力量。”
有著一顆赤子之心的王薌遠一如既往地愛著詩歌,愛著這個帶給他快樂、想象、感悟的純凈世界。“詩歌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都會被賦予不一樣的意義。”永遠對生活保持著好奇,隨性創作,如同追風少年般,王薌遠也追逐著詩歌帶給他的驚喜。
是光環亦是迷宮
年少成名的王薌遠只是一個愛文學、愛玩耍、開朗活潑的男孩,沒有想過成名之后會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當時的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什么叫做出名,曾經有詩人朋友擔心過早地出名會給我帶來影響。也許是還小,對這些話也是一笑置之。”
“詩歌天使”“詩歌之星”都是在王薌遠被大家所熟知后,外界對他的稱呼。“坦白的講,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抗拒這些評價。”王薌遠有些無奈。
從12歲開始,以詩歌而出名的王薌遠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賽和采訪,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迫于無奈。在外人看來,“詩歌天才”王薌遠就像是別人家的孩子,初中跳級成績依然優異,創作獲得過無數榮譽和贊揚。
剛開始,王薌遠開心于外界對他的肯定并且把這些贊賞當做了自己努力的動力。可是慢慢地,王薌遠開始變得不那么開心了。“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某一個人突然變得不一樣,大家會覺得你依然還是你,沒有什么區別。可如果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大家會因為你的不一樣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從小到大,王薌遠沒有很多可以稱得上好朋友的同齡人,一部分緣于跳級,另一部分原因是緣于自己的心理暗示。
“其實特別后悔跳級這個決定。”每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時,十五六歲的王薌遠感覺到了自己和周圍的其他同學不太一樣。“走在路上總會認為同學對我指指點點。”回想起往事,王薌遠有點不好意思,“進入學校時,會覺得自己頂著詩人的稱號,和周圍的同學沒有太多共同語言。”這樣的想法給王薌遠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高三那年,王薌遠曾度過了最為難熬的一個月。
超負荷的學習強度讓每一個面臨高考的學生倍感壓力,這個時候的王薌遠依舊堅持在寫詩。“高三的時候內心其實非常壓抑的,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我也會逼著自己去寫,就像是為了寫詩而去寫詩。”面臨高考的壓力,在眾人目光下長大的王薌遠會害怕自己有一天辜負了大家對自己的期望,會認為“天才詩人”變得不會寫詩了。那一段時間的王薌遠過得非常煎熬,猶如置身于一個走不出去的迷宮,將自己困在其中卻沒有辦法逃脫,只能慢慢等待著時間帶走煩惱。
年少成名好似一個巨大的光環,在享受著大家的贊譽時便困住了自己的內心,闖不進去、走不出來。
探尋外面的世界
王薌遠有時候希望自己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隨心所欲。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看淡了這些光環。“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要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如果我認為我就是一個普通人,那么我就可以過得很快活。”
“不想再逼著自己去寫詩,不要拋棄了寫詩的初衷,希望每寫下一首詩時都有著最好的狀態。”看開之后的王薌遠變得輕松了許多。“這個暑假我大概只寫了不到十首,并趁著有時間去了一趟廣西,看到了許多從未看到的東西。”王薌遠喜歡旅游,他覺得應該多出去走走看看,主動貼近生活,在創作時才有著更加深刻的感悟。
今年夏天,王薌遠以高分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錄取,即將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這個才18歲的大男孩顯然對大學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我現在最希望的是能有一個新的環境,在那里,我有一個全新的身份。”
喜歡吉他,曾經想過組建樂隊;想一個人出去旅行;嘗試進行野外活動。說起入學后的生活,王薌遠顯得特別開心,眼睛里閃爍著瑩瑩的亮光。
“我覺得現在自己就像是生活在一根細長的管子里,四周狹窄、封閉,但是心中又有一股力量希望能夠突破,沖出管口。”王薌遠這樣定義自己目前的狀態。
18歲的年紀,沒有什么不可能,轉變的過程必然痛苦,柳暗花明后的欣喜也只有邁出了那一步才可以體會到。談到未來的打算,王薌遠還沒有一個成型的方向,“不過我不一定學文學,寫詩只是我的愛好,我不想把寫詩這一愛好當成未來的全部。”